![]() |
宜黄县圳口乡麻坑村有一位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名叫张沛昆,现年87岁,拥有60多年党龄。近日,记者心怀崇敬之情,来到麻坑村采访了这位老人。
张沛昆立正敬礼
麻坑村风景秀美,古色古香。村口有一幢祭祀汉高祖刘邦的得胜殿古迹,一座千年石拱桥,乾隆皇帝手书的“华溪古道”石匾牌坊伫立桥旁,古道迤逦至海拔1046米的西龙山消失在云端。张沛昆老人的家就在华溪古道旁边,门楣上挂着“光荣之家”牌匾,一排芝麻秆整齐地立在墙脚,像士兵列队一样。
张沛昆老人精神矍铄,招呼记者坐下后,到卧室捧出两本厚厚的书,这是2008年出版的、由著名作家魏巍题词的《中国好儿女》。该书采集了一千三百多名抗美援朝志愿军士兵的信息。在书的第1086页有他的介绍:张沛昆,汉族,江西省宜黄县人,1934年12月出生,1951年1月入伍,1953年3月入朝作战,时任21军61师181团独立警卫排副班长,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入朝后在东海岸为反登陆、反空降、反坦克打坑道备战,后在606高地及其他阵地运输储备炮弹。受连队嘉奖3次……
据张沛昆老人回忆,在1953年停火前一两天,为了配合板门店谈判,八连坚守东海岸938.2高地,他们七连担负运输炮弹的任务,他被敌人的炮击碎石击伤头部,鲜血汩汩冒出,流了一脸一身。“志愿军伤亡几十万人。我拣了条命,属轻伤,轻伤不下火线。”他豪迈地说。记者拨开他稀疏的银发,疤痕仍在。
张沛昆有一件97式绿军装,平时舍不得穿,只在八一建军节、战友聚会和送孙子当兵的时候穿过,保存如新。他带记者走进他的卧室,床仍是他结婚时用的浮雕花牙床。他从床搁板上取下了珍藏近70年的志愿军中长棉衣与行军油布。土黄色的棉衣有点破损,露出来的棉花泛黑。他熟练地把棉衣穿在身上,并轻松地告知记者油布的用途:活着当雨具地垫,如果不幸牺牲了就作裹尸布用。
张沛昆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他告诉记者,他家中自留山、责任山及油茶林在他的管护下长势骄人。“没有以前的‘红’,就没有现在的‘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悟得很透。张沛昆一生养育了五个儿子两个女儿,有五个孙子,他亲自把家中最优秀的一个儿子和三个孙子送到部队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