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为乐)陈彬生:桑榆未晚霞满天,七旬老党员倾力支持家乡教育
发布时间:2013-02-28 10:39
![]() |
陈彬生1970年入党,至今已有42年的党龄。自2004年从领导岗位退休后,他告老还乡,回到老家石甲坊村,积极投身于农村教育事业,用无声的行动生动地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朴素情怀。
石甲坊小学是陈彬生回乡后最为关注的地方。这所小学始建于1984年,一直没有维修,墙面斑驳,光线昏暗,校舍多处裂缝,岌岌可危。操场则是一块泥地,学生们在上面活动常常是“雨天一身水,晴天一身灰”。陈彬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8年10月,他主动找到村党支部书记欧阳模炎,号召大家把学校建起来,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从那时起,陈彬生就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石甲坊小学的重建中去了。一个月下来,他原先白白净净的皮肤晒成了一身黑,人也瘦了一圈。欧阳模炎过意不去,屡次劝陈彬生说:“这些事就让年轻人去做,你年纪大了,就在家休息休息吧。”陈彬生总是一笑而过:“我反正也是闲着,多个人多份力量嘛!”
当得知建校资金短缺,校舍建设面临停滞时,陈彬生立即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积极发动社会力量,亲自策划、组织举办“同乡联谊会”,邀请在外的石甲坊籍人士捐资建校。“联谊会”结束后,大家在统计捐款时,发现了捐款箱里有一个“来历不明”的大红包,里面整整包着5万元钱!后来,大家终于弄明白了,这是陈彬生趁工作人员不注意时放进捐款箱的。陈彬生平时生活十分简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但为了学校的事却是如此大方,让村民们十分感动。当捐款的事被大家“揪”出来时,陈彬生却再三否认。陈彬生妻子感慨地说:“我跟老陈生活了40多年,从没见过他为个人或亲属的事求过人。可这次为了学校的事,他到处找领导、求朋友,要这个帮忙,要那个帮忙,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正是在陈彬生的感召下,石甲坊小学重建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共筹集资金56万元,加上财政建校专项拨款30万元,这所小学的重建资金终于妥善解决了。
除了为学校重建筹款不遗余力之外,陈彬生对校舍工程质量更是细心到了极点。他一直告诫施工人员:“这是娃娃们读书的地方呀,你们千万千万要把好质量关,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就这样他还不放心,工程开工后,陈彬生卷起铺盖,一个人住到工地上。当时正值酷夏,他不顾天气炎热、蚊虫叮咬,硬是在工地上呆了整整8个月,一直到工程竣工。白天,他帮着给建筑工人端茶递水、监督工程质量;晚上,他四处巡视,看管建筑材料,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当2009年秋季开学前石甲坊小学以崭新的面貌矗立在大家面前时,当地老百姓纷纷拍手叫好,个个激动万分。大家情不自禁地表扬起陈彬生来:“没有陈彬生,石甲坊小学哪有今天?像他这么好的党员、这么好的干部,真是难得哟!”对于群众的褒奖,陈彬生没有过多解读。如今,他还是一如既往,为当地农村教育鼓与呼。“孩子是农村的未来,我能为他们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值!”陈彬生斩钉截铁地说。
稿源:江西文明网
作者:编辑:李芳
热点推荐
江西文明网版权声明
-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文明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文明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文明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文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