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胡生贵:春蚕到死丝方尽
发布时间:2011-09-26 16:34
——贵溪市退休教师胡生贵舍己救人先进事迹材料
![]() |
胡生贵生前照片
胡生贵,贵溪市罗河镇排上村胡家村退休教师。
是先救自己孙子,还是先救邻居小孩?死神面前,他以一个年迈老人的最后抉择,彰显什么是人性光辉
2011年8月22日,盛夏炙热的阳光烤晒着大地。信江贵溪境内最大支流罗塘河因汛期来到,河面不知不觉地变宽,河水不知不觉变得湍急。下午4点多钟,岸边贵溪市罗河镇排上村胡家村小组的胡俊峰(12岁)与黄超(9岁)、胡悦(8岁)像往常一样,到与罗塘河仅一堤之隔的水渠洗澡。刚在老年协会教了一天腰鼓的胡生贵(胡俊峰的爷爷)也同往常一样,捡好洗浴用品、拖着前几年因受伤而有点跛的腿紧跟着孩子们出了门。一个夏天来,为了照看孩子,他都选择在这时候与孩子们一起洗澡。在他看来,今天与平日没什么两样。
很不巧,当天因为村里给水渠清淤,渠里没有水。三个孩子看见渠中没水,径直上堤去了罗塘河。此时,因为烈日当头,河边一个人洗澡的大人也没有。三个小孩脱光衣服,迫不及待的向河中跑去。孩子们知道,这片河中原先横着的一道石坝,上面水虽急但不深,脚踩石坝正好洗澡。可他们不知道,很久没人走过的坝石长期被河水浸泡,早就变得滑溜滑溜。
三个小孩,黄超走在最前面,胡俊峰第二,最小的胡悦因动作慢落在最后。靠近岸边的坝首上的水流不急,前两个走得还比较稳健。可越往前走,水越深,水流越急。胆小的胡悦吓得不敢再前进。年纪的稍大的胡俊峰也不停的提醒前面的黄超不要再前行,但玩兴正浓的黄超依旧快速向前冲去。刚走出不足几丈远,黄超脚下一滑,湍急的水流迅速将他冲向附近的深潭,旁边的胡俊峰伸手去拉,也被一同带进了激流,两条生命危在旦夕。吓呆的胡悦也无可适从,进退两难。
“别怕,悦悦站稳了,爷爷在这里。”岸上传来了胡生贵的声音。
原来紧跟在后面的胡生贵看孩子们向河里跑来,赶紧跟了过来。可因为年纪大,再加上腿脚不便,他被孩子们落下了一段路程。刚到岸边就发现了险情。年逾七旬的他全然顾不上自己的腿跛,没脱衣服就跳进水中,向深潭游去。湍急的河水里两个花季少年正在无力的挣扎,转瞬即逝。胡生贵人老体弱,只能先救其中一个。一个获救,另一个则随时面临有被河水淹没的危险?一个是自己的亲孙子,一个是邻家小孩,到底先救哪个?这是胡生贵一生面临的最艰难的抉择。不,胡生贵也许从未把它当作一种决择。“小峰,脚踩水,把头仰起,先坚持住”。想都没想他率先把手伸向了情况更加危急的黄超。他奋力的扎进水中,双手把黄超托出水面,推向石坝。河石滑,水流急,慌极了黄超努力了几次总算将脚站稳。见黄超脱险,胡生贵顾不上喘一口气,再次游进深潭,他平时最疼爱的孙子正时沉时浮的在水中挣扎。胡生贵再次向深潭游去,几番努力终于将胡俊峰拉住,体力渐显不支的胡生贵使尽全身力气拉着孙子慢慢地向坝头靠近。在爷爷的帮助下,胡俊峰爬上了石坝,几个踉跄之后,终于站稳了脚跟,再回头去看爷爷,胡生贵却因体力不支被急流卷回了深潭,淹没在水中再也没有浮上来。
三个小孩吓得哭喊着飞奔向村里找人求救。老人二儿子第一个赶到现场,可茫茫河水中哪里有老人的身影,他只能发疯般的四处乱摸。紧接着四乡八邻的村民都闻讯赶来。数百村民顺着河水寻找。胡生贵老伴跑到半路就昏了过去,村民们只好把她抬了回去。
由于在河下游没有找到人,有经验的村民判断,老人应该是被急流冲进坝下的深潭里了。水性最好的几个村民主动轮流下去寻人,一次、二次、三次……由于潭水太深,水底还有漩涡,村民们一次次的无功而返。天色日渐暗了下来,可村民们没有一个离去。他们一个接一个的把猛子扎进深潭。终于,胡生贵老人被找到了。可惜,一切为时已晚,老人永远闭上了眼睛。
青山含情,河水低咽,胡生贵救小孩英勇牺牲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村庄。一个年逾七旬身子骨硬朗的老人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了。他再也不知道:亲人们还在饭桌前等待他回来吃晚饭,腰鼓队的队员还等着他去打镲,乡亲们还想再听听他爽朗的笑声,孩子们还想再看看他慈祥亲切的笑脸。他就一个人如此平静的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永恒的句号。
当天夜里,许多村民及被救小孩家长来到老人家看望,并主动为老人“守灵”,表达对老人的哀思和敬意。黄超的父母拿出东挪西凑来的2000元钱来到胡生贵灵前,要给小黄超恕罪。村腰鼓队16名成员集体前来拜祭。老人出殡那天,送行的队伍从村口排出好几里之外。老伴号啕,四十年恩爱又重现眼前;儿女悲泣,数千次教诲全谨记心间;乡亲哽咽,每一件好事均历历在目。懂事的黄超泪流满面的站在人群的最前头,“爷爷,是我不乖,我真的不想让你走。”从送行人眼中那一行行的泪花中,谁也能品味出能在乡亲们心目中的地位。
瞬间的选择,缘于道德的积淀。只有几分钟的瞬间壮举,根本来不及思考,是一种非常自觉的行为,是长期崇高品德的积淀。舍生忘死,无私无畏。胡生贵的英雄事迹让人感动不已,他用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一曲大爱无声的乐章。
是为了自家孩子,还是为了更多孩子?机遇面前,他以一位人民教师一生的执著,诠释什么是无私奉献
因为救孩子,胡生贵闻名乡里。其实胡生贵一生都在为了孩子而付出。20岁那年,刚从鹰潭一中初中毕业回到故乡,就被推荐为罗河镇樟槎村小教师,一年后调到洋塘小学。
说是小学,其实是当地一个带阁楼的破祠堂。离胡生贵家有8公里。底层四间房安排着四个年级的学生,唯一的四面透风的阁楼就成了胡生贵的宿舍,白天教书,晚上挑灯批改学生作业。由于离家远,他一个星期只能回一趟家。为了孩子们成长成才,单调与寂寞却被胡生贵阐释成生活的乐趣。此后的日子里,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校长,类似的生活周而复始的充实着胡生贵的日子。
其实,胡生贵自己就有五个孩子。为了照顾孩子,在村委会工作的妻子多次想走关系把胡生贵调到离自己家近的乡中心小学。可越偏远的地方教学越需要人。是为了自家的孩子回家,还是为了更多的孩子坚守基层?胡生贵用行动告诉了答案。当教师四十年,他在罗河镇的太田、樟槎、杨桥、畈上等村小或村完小担任过校长。这些学校,最近的离胡生贵家也有4公里。
妻子第一次怀孕,妊娠反映强烈,希望丈夫能在家陪上几天,胡生贵没能答应,刚当上校长的他知道学校有更多的事等着他去处理,在妻子埋怨的目光中,他硬着头皮向学校走去,一刻也不曾停留。妻子快要生产,心里十分害怕,期盼丈夫能守在身边,胡生贵没能尽责,因为班上40多个孩子需要他,在妻子忧怨的眼神中,他毅然步上返校之路,没有丝毫地犹豫。结果大女儿出生时,他在学校一直到3天后的星期六回家才知道自己做了父亲。此后四个孩子出生时也是如此,胡生贵一次也没呆在家里。多年后,与人谈及此事,胡生贵总是满怀愧意地说:我愧对家庭,愧对儿女,愧对我最疼最爱的妻子。
可胡生贵没有愧对学校,没有愧对那些求知若渴的眼睛。在学校,胡生贵是一个好校长。对学校管理总是身先士卒。因为怕星期一早上去学校误事,他常常是周日就赶到学校,直到周六才回家。平时吃住都在学校,吃的都是从家里带来的咸菜。他生活非常简朴,同事们从没见他穿过什么好衣物。为了节约资金,学校诸如三角板、画线器的器材都是他自己动手做的。没课的时候总是在学校周围转悠。看校园管理,有缺失的地方马上补上;听老师们上课,有不到位的马上指出。由于工作负责,胡生贵到哪个学校,哪个学校教学成绩马上就上去。村里的百姓总是争着要他。他也因此常常被作为救火队员在各个村小里转来转去。直到50多岁退居二线时才被调到离家最近的排上小学。
胡生贵是一个好校长,更是一名好教师。四十多年来他一直担任了数学教学任务。他对学生很好,总是想着法子让学生们学得轻松、开心; 但要求也很严格。家长都喜欢把孩子送到他班上。对学生生活更是关怀备至。只要学生遇到难题,他都会伸出援手。彭源汪家一学生父母双双残疾,家中生活困难。当时只有20多元钱一个月的胡生贵每个学期都要买好文具给他。一年秋凉天,两学生上学半路遇雨,淋湿全身,怕学生受寒感冒,胡生贵硬是跑了几里地帮学生拿来衣服换上。
胡生贵对学生好,对同事也好。在排上村任教期间,学校为教师安排一顿午饭。可学校资金有限,老师多,饭菜不足,负责食堂管理的他为了让教师们吃得更好,总是假装着说肠胃不好,吃得很少,只有老伴知道他那是为了留下多点饭菜给其它教师。每次放学一回到家,他就饿得端起中午家人吃剩的冷饭冷菜,胡吃一通。老伴心痛丈夫,所以每次中午总是多留一点。不仅是吃饭,在其它方面也是一样。只要学校或同事们提到缺少什么,只有家里有,他总是首先拿了去。70年代农村搞全乡文艺汇演,爱好文艺又热心集体事业的胡生贵自然就成了主力军。每年寒假,从腊月到正月十五,每一场演出他都从不缺场。别人过年与家人团聚,他倒好,与演出队伍形影不离,孩子们想爸爸,也只有站在演出场上,对舞台上多看几眼。
四十余年,16000多个日日夜夜。几十块钱一个月工资时,面对家庭困难,他没退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面对家中沉重的农活和家庭的埋怨,他没停步。为了乡村教育事业,胡生贵不计得失,不为名利,如一缕润物无声的春风唱响着奉献歌曲。
是安享晚年,还是发挥余热?得失面前,他以一位乡土“秀才”的纯朴情怀,描绘什么是桑榆晚霞
1998年,胡生贵退休回到胡家村小组,此时,五个儿女均已成家并都有了自己的事业,他们都希望忙碌了大半辈子的父亲能够在家好好歇歇。可村里人看他懂文化、有威望,想让他帮助村里做点事。是听儿女的话,在家安享晚年,还是继续站在社会舞台做点奉献?一边是亲情的温暖,一边是乡情的呼唤,得失面前,胡生贵选择了后者。很快,他有了自己的新的人生舞台——村公益事业。十多年来,记不清他参与了多少次村里的修桥补路,为乡邻调解了多少起纠纷,只知道村里人无论遇到什么事,第一个想起的总是那个名字:胡生贵。
2008年,村里搞新农村建设,要成立村民理事会。胡生贵自然成为村民心中村民理事会理事长的首选。但考虑到自己年纪大,再加几年前腿部骨折造成脚有点跛的后遗症,怕误事,胡生贵推辞了乡亲们的好意,只做了一个理事。当被选上的村民胡宝贵怕干不好,思想上有顾虑时。胡生贵跑到他家说:你放心干,以后只要是村里的事,我一定帮忙。胡生贵说到做到。村里修路、砌沟,他主动承担起石块运输的重任。满头花发的他迈着一瘸一拐的步伐,推着独轮车来回在工地间穿梭。每趟运送两块石料,每块石料重约50公斤。由于一只腿不能用力,每次石块搬上车、挪下来,胡生贵都得用整个身子去接触石块。一天下来,衣服磨难破了,手磨肿了,身上也常常被石块弄得青一块紫一块。看到他如此费力的样子,村民们非常不过意,总是劝他歇歇。但他说:你不干,我不干,新农村建设何时能完成。一年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胡生贵出了近200个工。可他做的还远远不止这些。村庄整体规划布局,他一次次的提出建设性意见;修进村主干道要占用点地,他率先带头主动把自家的四分地无偿拿出来。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都把新农村建设当成了自己的家事,没有推诿,毫无怨言。大家都说:“说到底,村集体事业是为了让我们过得更好,年迈体弱的胡生贵对村集体事业都这样热心,我们这些青壮年就更没有理由袖手旁观了。”正因为这样,胡家村小组新农村建设被评为当年全鹰潭市的先进。
去年10月,排上村要成立老年协会。村委会找到胡生贵,想请他出山担任秘书长。胡生贵二话不说就同意了。此后的100多个日子里,胡生贵又没日没夜的忙活开来,登记人员信息;劝说老人入会;添办相关设备。到今年农历3月初九,全村340名老人,除行动不便和外出的外,199人全部加入了村老年协会。村腰鼓队的16名队员全是胡生贵一家一家做工作动员来的。
老年协会是农村新生事物,成立后,胡生贵又开始着手完善协会管理。为了用最少的钱给协会购置最好的用具,他和同是协会组建人的胡有根老人冒雨到镇上“漾会”(当地政府组织的一年一度的大型赶集日,商品相对便宜)时进行采购,买好后再用农用车拉到协会所在地,然后再一一搬下来。当两人把桌凳等用具全搬进协会场地时,全身都湿透了。
由于会写字,以前又演过戏。起草制度、帮教腰鼓,都成了胡生贵的份内事。他每天总是第一个来到协会,烧好开水,整理好书籍,打扫好场地,等候大伙的到来。为了让那些从未接触过舞蹈的农妇们掌握好鼓点,胡生贵自己打镲,一遍遍的教。几天下来,手被镲磨起了泡,磨成了茧,最后一片片的脱落。农妇们接受能力弱,一个要领得反复很多遍,但胡生贵从未放弃过,直到去逝前一个小时,他仍在协会教大家跳舞。他走之后,家人从他遗物中还找到了几张刚完成的协会管理制度。
有一种消逝是永生,有一种陨落叫永恒。在平凡的一生中,胡生贵用一腔奉献的热血铸就了自己不朽的师魂,用一颗诚挚的热心刻画了自己无私的人品,用一个偶然中的必然书写出自己人生的永恒。让我们向这位七十二岁的英雄致敬!
一名72岁的跛脚老人,一个有着四十多年教龄的优秀教师,一个情系乡梓、奉献不止的村民理事会成员,危急时刻,不顾自身年迈脚跛,毅然跳进肆虐的洪水,向两个溺水少年伸出援手,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花季少年的重生,用生命最后的抉择,诠释了一位人民教师无声的大爱。他,就是江西省贵溪市罗河镇排上村胡家村小组退休教师胡生贵。稿源:江西文明网
作者:编辑:舒红
热点推荐
江西文明网版权声明
-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文明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文明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文明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文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