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奉献)卢菊如:扎根于山区教育43年
发布时间:2011-03-16 16:56
卢菊如,59岁,樟树市经楼镇,扎根于山区教育43年。
事迹简介:江西省樟树市经楼镇是个地貌以丘陵为主的农业生产大镇,而该镇的中林小学和湾头小学离镇区共有二十余里路,在2001年未通水泥路前,只有一条九曲十八弯的土路通往这两所小学,就在这偏远的小学,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衣着朴素、身材高瘦的身影,来回穿梭于这两所小学的山间小路上,他就是在这条弯到了头的小路上耗尽了青春、奔波了四十三年的普通农村教师——卢菊如。
在教学中享受生命
卢菊如老师是经楼中林洋塘村人,今年59岁。他16岁初中毕业就接替了一位自动离职女教师的岗位,自一九六六年在中林小学任民办教师至今共有四十三年教龄。在这四十多年中,他一直坚守在这块山区红地上辛勤耕耘,先后执教于中林小学和湾头小学。由洋塘村通往中林小学的是一条山岭与水田之间的羊肠小道,晴天走来一身灰,雨天行来一身泥。当时学校校舍紧张又简陋,远处的学生带中饭到学校去吃,老师每天也是走教。刚刚走上教育岗位上的卢菊如,为了潜心于教学,主动要求住校,让山区的孩子早日走出山门,即使有时回家带生活用品,也要在山路上捡些干牛粪带到学校,为学生热饭烧。在工作实践中,他深知自己只有的初中文化远远不够,于是他一边虚心请教,一边利用空余时间刻苦自学。由于家境贫寒,他生活上很节俭,同事说他住校几年夏天没用过蚊帐,都羡慕他是个“奇人”。
当时农村民办教师的普遍状况是按大队工值计报酬,每月不到二十元钱,地位低,生活艰苦,收入又微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此时卢菊如已为人夫,为人父,耕种技术又不会,面对日渐富裕起来的同村人和家中残疾的老母、年幼的孩子,家人和妻子劝他放弃教书工作,回家种田或外出挣钱,由劝到吵,卢菊如又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但他顶住了压力,一边说服家人,一边抽空回家忙农事,几年来他不知遭家人埋怨过多少次,并都默默忍受,在艰难的生活中竟然逼得妻子学会了犁耙技术。在埋怨、气骂面前,他常以豁达乐观的心态对待,他常说:“忍辱才能负重。”据悉他还有一个“忍辱”的故事:他狠心花了半月报酬买了一双胶筒靴。一天下雨,生怕迟到,穿着胶靴粘着厚厚的泥巴走不快,他就脱下胶靴提在手里,打着赤脚在泥泞的山路上走,可在半路上被碎石划破了脚,鲜血淋淋来到学校,偷偷在井边洗脚包扎后再穿上胶靴。日子就在艰难中度过,青春在一天天中逝去。一九八八年冬,卢菊如参加江西省老师选聘考试,终于以优良的成绩被录取转编,这二十多年来他立志要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喜讯,是自己用二十多年的青春守护着的一个希望,更是他在未来的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开始。
在平淡中找到快乐
一九八九年秋,正当那偏远的湾头小学一个个青年教师离开之时,卢菊如响应镇教委号召,毅然来到该镇最远又没通公路的湾头小学任教。他一贯不会骑车,而从家里到学校每天往返山间小路有近十八里,沿途要跳过很多缺坑,往返共有一百六十二个,这是他最清楚的记忆。试想:从一九八九年到今二十余年中(除假期外),他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走了一圈,共跳过12万多个缺坑。这表面看似平凡的一天天,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也不是每个普通人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可是他无怨无悔。二十余年中,他每天起很早做好家务,安顿好残疾的老母,当太阳出现在山边时,就急忙赶路上学,到傍晚太阳下山时才赶到家中。妻子风趣地说他是“赶魂的人”,师生们则称他是“追赶太阳的夸父”。
多年来,几任领导最欣赏他对事业的执着,对生活的坦然。采访中,校长柯小田及老师们公认他十几年中年年出满勤。有一回放学回家到菜园被蛇咬伤,第二天他拖着红肿的腿,拄着拐杖坚持到校上课;还有一次是双休日,他肚子绞痛,几餐未吃饭,虽看过医生,但还未好,周一一早,他带上药丸吃力赶来上课,快到湾头村时,终于支撑不住跌倒在田里,被去菜园的村民发现,村民急忙跑去学校叫来校长和老师。老师们一齐把他抬上公路,托一位运输货车司机把他送到经楼医院,他躺在病床上挂着点滴,口里还念着学生上课的事。
他的执着还表现在对自身发展上。2000年,年过五十岁的他,在樟树教师进修学校自费参加了广播电视大学业余函授教育专业学习,他是该届学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又是函授学习上课出勤率最高的一位,一有通知他非常珍惜,自费住在樟树,从不旷课,苦学了三年终于圆满毕业,受到了进修学校班主任老师和学员们的夸口称赞。为了这一追求,他共花费五千多元也毫无怨言,这对于他那样的家境来说,多么不容易。
他的平凡还在于寂寞中淡泊名利。2001年,组织上考虑他在艰苦地方干了这么多年,要他写份申请调到离家较近的横岗小学,他却婉言谢绝了。一九八五年民师自然转编时他为候补名次,可第二年却榜上都无名,直到一九八八年通过江西省选聘考试才被录取转编。后来的小高职称聘任也是“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直到2004年终于如愿以偿。谈到这几次迟到的喜讯,他还是诙谐地说:“我很平常,比不上别人,该有的自然会有。”笔者在与领导、老师交谈中得知,他四十多年中,获得的最高荣誉是镇劳模,担任的最高职位是班主任。
在奉献中采撷幸福
在生活工作中,他常以自己的奉献得到领导和同事认可感到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一九九九年,湾头小学兴建教学楼,卢菊如作为一名异地教师没有集资义务,而他却带头捐资100元,这一百元是在他家境十分困窘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是他热爱学校、热爱教育的一片赤诚。2003年,班上有位贫困生叫黄琳,父亲重病常在家躺着,母亲是贵州女子,因不堪生活重压弃家出走,黄琳同学常常只带空饭到校吃,因长期营养不良,脸黄肌瘦,卢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听说茶籽油营养价值高,他就把家里的茶油用饮料瓶装好带来学校炒菜和黄琳一同吃,有时干脆用茶油炒好菜带来学校分给她吃。2006年,神岭小学转来一名特顽皮的姓傅的男生,该生因父母打架,母亲死亡,父亲被判刑10年,这个学生靠七十多岁的祖父、祖母抚养,从小缺少父爱、母爱,更缺乏管教,性格孤僻且好斗,又常逃课,卢老师坚信“人之初,性本善”,以自己的言行去感化他,有时衣服脏了为他洗洗,卢老师说这是举手之劳;发现他逃课,就亲自步行几里山路到他家中把他请来,未完成作业卢老师就放学后进行辅导,为了这个学生的进步,有时回到家已是“披星戴月”,家人埋怨他,他说这是老师的职责。看到自己的学生转变进步了,他内心是一种欣慰,更是一种幸福。
稿源:江西文明网
作者:编辑:舒红
热点推荐
江西文明网版权声明
-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文明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文明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文明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文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