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爱亲)曾华群:婆婆染病十三年 媳妇赛儿女
发布时间:2010-09-27 14:13
曾华群,女,35岁,丰城市孙渡街道兴无村。
3月10日下午2点,受村民举荐,我们驱车前往孙渡街道兴无村饶家村组,前去采访该村村民曾华群。临行前,我们只是临时通知了一下兴无村会计,叫其在村口等侯。汽车在笔直的水泥上奔驰,很快我们便到达了目的地——兴无村冷水井饶家村。
婆婆染病十三年,媳妇赛儿女
走近曾华群家门,迎面看到的是一大群人聚集一处晒太阳,之间夹杂着阵阵欢声笑语。和谐的气氛一下子吸引了我们。
当我们道明了来意后,气氛迅即热闹起来,话闸子便打开了,村民争着发言。村民卢根娣首先抢到了话题:“啊!领导来访问好哇,你们早就该来宣传宣传,曾华群这个儿媳真是好啊!我不是为她吹,我们经常到这里来坐,亲眼目睹了他的一言一行,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曾华群,1975年8月出生,做女时是丰城市石滩镇塘东村番里村组人,嫁来兴无村后第二年,即1997年,婆婆徐丁香便染上了帕金森综合症,头及双手不停地擅抖,生活不能自理,因此,照顾婆婆的重担便落在曾华群肩上。
当我们的视线落在徐丁香时,我们的心突然感到既辛酸又感动,辛酸的是得此病对一个人来说,绝对是个不幸,感动的是,徐丁香一身打扮得体,服饰既抗寒又崭新,头及双手虽然在不停地发抖,但给人印象是全身非常干净整洁,尤其是看不到徐丁香脸上有些丝愁容。而这绝对不是一般情况下能做作出来的。
卢根娣话音刚落,村民邹根香便立即抢过了话题:“曾华群这个儿媳真是好哇,过去我们总认为防老是儿女的事,可从这个媳妇看来,她服侍家婆真是赛过亲生儿女……”话音未落,村民屈连英便又抢着说:“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是,徐丁香染病已十几年了,十几年来,曾华群对家婆服侍得真是很体贴,我是真心佩服这个好儿媳。”
之后,陈春英、曾华根、邹高明……纷纷踊跃发言,话语不多,但绝对是发自内心,而流于言表。什么是真爱?如此之多的村民,发出的是一个共同的信号:曾华群孝敬家婆十三载,她的爱已深深感动了全村200余人。曾华群的孝敬之举就是真爱。
十三年来,曾华群坚持每天、每餐为婆婆喂饭、每天坚持为婆婆洗脚、梳头。天冷了,每天为婆婆烧好一个木炭火取暖;天热了坚持每天帮婆婆洗澡,为了避免感冒,曾华群雷打不动,坚持每天下午4:30帮婆洗澡。
在一个人的童年时期,与爷爷、奶奶同睡这是常事,但是我们绝对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么一个年轻而善良的女人,十三年来,每天晚上与家婆同睡一床,究其原因,曾华群的回答是如此的简单而有理:婆婆生活不能自理,不睡一起,就不能了解并及时帮助婆婆拉屎、拉尿。
婆婆患病后,经常要吃药,为了给老人降降火,曾华群坚持每天给婆婆冲个开水蛋,每两天炖一点肉,家里苹果、梨子等水果不离,每逢孙渡赶集日,家里水果尚未吃完,曾华群总不忘为婆婆买点新鲜的水果,以更好地合婆婆口味。
细心的照顾,无微的关爱,老天给予了公平的回报,打量徐丁香老人,乌黑的头发、光嫩的脸容,从中我们看不出徐丁香老人正身患重病(抛开发抖的双手而言)。
相夫教子,传承中华文明
古语云:“鱼和熊掌不可得兼”。但曾华群却破解了这一难题。曾华群不但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上苍还赋予她一个美丽的身段,外表的美与心灵的美在曾华群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组合。
嫁入兴无饶家后,曾华群曾与丈夫一起外出经商,小俩口在外敢创善干,且恩恩爱爱,因此,在生意场上也一路顺风。可是好景不长,97年婆婆的重病使他必须作出抉择,当她得知染此病者生活基本难于自理时,她义无反顾,告别丈夫,告别了繁华的都市,回到了故乡,毅然挑起了照顾婆婆及儿女的重担,自此,与丈夫只能天各一方了。
为了生活,丈夫饶良辉只能独自在外打拼,但是科技通讯的发达,又部分弥补了儿子对母亲的歉疚,每天早晨、晚上,作为儿子,饶良辉总会捎去一份问候,母亲的回答总是一个调:我很好,就是苦了你媳妇。而妻子的回答也是一个音:家里很好,在外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做生意要讲良心,可别让我牵挂。钱乃身外之物,赚多赚少不重要,只要你平安,我就很幸福。
走进曾华群家中,最令我惊奇还有墙上的奖状,一排排、一列列,排列整齐,气势不凡,宛如一副天然画卷,我们粗点了一下,足有四五十张。曾华群有一个女儿读初中,儿子在念小学,这样平均一算,儿女几乎每个学期都获了奖,而且更是成绩拨尖。
从生理角度来讲,人是有遗传的,但是从心灵的角度来看,遗传恐怕就不是主要的。农忙时节,有时怕忙里失误,曾华群总会交待儿女:有时我忘了给婆婆洗脚、梳头,你们应帮我补上。在母亲的感召下,儿女坚持做到了。从曾华群身上,人们总发现她全身似有使不完的劲,尽管家务缠身,可是曾华群还倔强地耕种着近10亩水田。农忙时节,年仅十多岁的女儿看到母亲的辛苦,毅然走上田野,分担着母亲的辛劳,儿子尽管年幼,但在煮饭、喂猪等家务上也会主动做好。而这一切,母亲曾华群都不曾要求。思考中,我突然记起一句话:穷人孩子早当家。言传不如身教,在母亲的感召下,儿女们已过早地成熟了。
劳累了一天,晚上空暇时间,曾华群常常是最疲倦,也最需要休息调整之时,但是就是用手捂着眼球,她也会坚持陪坐在儿女身边,看着儿女读书,做作业,尽管曾华群仅初中文化,也许解答难题她帮不上什么忙,但是她总认为:儿女学习犯难时,为儿女打打气,鼓鼓劲有点用。曾华群认定这么一个理:儿女面前不露愁,困难面前不低头。
去年,曾华群家盖上了一栋漂亮的三层楼房。病只能带给人肉体的不适,绝带不走人顽强拼搏的精神。对于一个有身患重病人的家庭,这个家庭也许意谓着将走向贫困,农村合作医疗也许能遏制贫困,但绝不能使人致富,曾华群在家庭突遭不幸之后,尚能致富,其中人的因素应是最重要的,坚强、勤劳还有夫妻两心灵的默契,使鱼和熊掌再次得兼。
曾华群在石滩镇老家有一个80多岁的老母亲,适逢这天其母也在场,粗看老人家,你绝对看不出她的高龄,老人家慈眉善目,满脸微笑,问及女儿,老人家只是淡淡说一句:女儿像我,没有脾气,有时其家婆发火,女儿总会耐心开导老人。再问女儿曾华群受母亲影响,曾华群却深有感慨地说:“家婆染病后,母亲总是对我说:‘女崽啊!给老人多一份照顾,婆婆将少一份痛苦,切莫为此丢母亲的脸,你将来也会称老做大的’。母亲的话语,不,应该说是母亲的“遗传”,母亲的教导深深触动曾华群原本善良的心,她谨尊母训,也真正实践着母训,在爱的路上,这一行就是十三年,十三年对一个年轻的女人来说是金色年华,为了行好爱的大船,曾华群的青春无私泼洒在婆婆与儿女身上。逢年过节,中华的传统要走亲访友,作为女儿,更应到娘家走走。可是,为了家婆,如今,曾华群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失约,这一切,似乎与中华传统文明格格不入,但是为了婆婆,她懂得孰轻孰重,应该说,这是一种更高的文明之举。
榜样的示范,大爱的传递
临别之际,村民依依不舍,似有说不完的话。村民邹根香已60多岁,她拖着我们急切地补上了几句:这样评价曾华群:华群这样的好儿媳,从我有生之年来看,首推第一。村民邹高明也笑着追上一句:“曾华群对婆婆好,我们村里许多人也喜欢到这样的家庭坐坐、取取经”。古有孟母,择邻而居。村民们大道理也许不懂,但他们只认一个理:与好人相处总比与不善之人相处好。
在曾华群感召下,如今,在兴无村冷水井饶家几十户人家中,敬老爱幼已蔚然成风。村民陈春英,前年在砖厂打工压断一只手,政府调解时,她爽快地说:“我相信政府,手掌手心都是肉,厂子也不是故意的,我不能抹着良心漫天要价赔偿。”
村民熊园珍家公去年患重病,由于家庭较贫困,其家公不想去看病,以免给家庭火上加油,熊园珍是这样劝老人的:钱可以慢慢赚,身体可不能一天天拖,拖跨了身体是赚不回的,不管花多少钱,我都要为你治好病。在曾华群、熊园珍等好儿媳的感召下,很快村民自发行动起来,演绛了一场爱的接力赛,为熊园珍家庭搭建了一座爱的大桥,小小的村庄,不到一天功夫,便为熊园珍家公治病义务筹款2万余元。
如今,像曾华群、熊园珍这样的好儿媳,在兴无饶家村还有很多,现在,一有空闲村民总喜欢议论两个话题:一个是哪家儿媳怎么怎么好,一个是如何相依相扶发家致富。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一个个和谐的家庭,才能构架出一个和谐的大社会,曾华群只是千万个中华好儿媳中的一员,但从其身上,我们看到了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稿源:江西文明网
作者:编辑:吴薇
热点推荐
江西文明网版权声明
-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文明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文明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文明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文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