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江西文明网  >  新闻  >  专题频道  >  2013好人评选  >  好人资料

支月英:春蚕吐丝 演绎光华

发布时间:2010-07-20 08:27

 支月英,女,36岁,奉新县澡下镇泥洋教学点教师。

  事迹介绍:

  1978年随叔父来到奉新县冶城共大读书,也许是受叔叔的影响,1980年支月英毕业后回进贤就做起了“孩子王”。就在支老师准备献身家乡教育事业的时候,在奉新县澡下林场工作的同学蔡江宇写信告诉支月英说:“你叔叔一人在奉新需要亲人,现在澡下林场子弟学校招考5个老师,不知你是否愿来试一下?”读书时就对小蔡有好感的支月英二话没说就来了参加考试,并以第二名的成绩顺利录取。

  两年后,支老师也与小蔡幸福地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可就在小两口沉浸于新婚的幸福中时,因为不是商品粮的原因,支月英不得不离开丈夫来到了离原来上百里远的泥洋林业分场子弟学校任教。

  这里山高路远、人烟稀少,条件十分艰苦,而且晚上支老师还得一个人住在那鸟啸兽嚎、无人为伴的旧教室里点灯备课、改作业,说实话就是一位山里的汉子晚上也会不适应,更何况是一位有文化的大姑娘!缺文化的山里人为了能留住支老师,好心的村妇们轮流搬着被子来与她做伴,经常有孩子带着家里炒的菜送给她吃,碰上星期天没回家总会有人请她去吃饭……这一切深深地打动着支月英,也使她从内心里下定了扎根山乡教学的决心。支月英的决心使得她很快在教学上遥遥领先,工作不到两年,她就担任了这个只有关5位老师、上百学生的校长。从此,她就把学校当成了她自己的家。学校设施简陋,她就想尽一切办法添置,经常不厌其烦地从外地添购,一步一个脚印的改善着,尽量使这里的孩子能享受到与山下孩子一样的教育条件。为了节省开支,每学期开学买课本时,她就象男人一样带头用扁担挑着几十斤的课本,步行二十多华里没有公共汽车的路来到学校。再后来,她学会了骑摩托,自己掏钱为学校办事骑坏了3辆。就是这样,支月英用男子汉的气质和智慧管理着这所边远的山村小学,使得这里的教学成绩、综合评估、普九指标都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位于全镇的前列,乡亲们也亲切的称她为“铁夫人”。

  支月英不但在教学管理上是一把好手,而且爱生如子。泥洋教学点的学生分别来自各零散小村庄,每到刮风下雨,为了学生的行路安全,她总会一个一个地送回家。2005年“泰利”风暴时,她带病护送学生回家一不小心从陡坡上滑下,掉进了山谷,学生们吓得直哭喊:“老师,您怎么啦?”,而浑身是泥,手脚鲜血直流的她,一边安慰着学生一边爬上小路,继续送他们回家。去年夏天,一个学生上课时突然又吐又泻,她不顾炎炎烈日,背着学生下到二十华里外的“观下医院”治疗。打完针已是黄昏时刻,她从自已的口袋里付清五十多元的医疗费后,又背起学生爬回了学校。

  支老师对学生充满着爱,但对自己却丝毫不舍得,以至于现在多病缠身,2003年身患胆管结石,在医院做了手术,病刚痊愈,还未完全恢复,她就立即赶往学校上课,盼着她回来的孩子们一拥而上,亲热的问:“老师,您好了吗?”。她激动得热盈眶,紧紧地搂住了孩子们。2006年,常常头晕目眩的她经医生检查,患有高血压,且引起了视网膜出血,严重影响视力,现在她工作生活只能靠一个眼睛来维持。领导劝她下山,换个环境,让她半休息的干点小杂务,她坚决拒绝并乐观地说:“能坚持一天就干一天吧!”。其实,说心里话,她又何常不想下山,只是在心底里她实在是舍不得这些心爱的孩子们。

  支老师对自己是这么“克薄”,对她的亲人也是如此。远在进贤的父母想来看看她的工作环境,她总婉言谢绝,她生怕父母看了伤心。每当与亲人们团聚时,她总把自已上班的地方夸成仙境!碰上父母生病身体不好,支月英以前往往是下山发个电报或是现在打个电话了事,因此父母常叹惜:“唉!真是白生了个闺女!”

  光阴似箭,支月英在泥洋一干就是30年,财富、荣耀、地位如同一缕轻烟,在她眼帘中泯然逝去!她也没有干出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是平平凡凡地奉献着宝贵的青春年华。如果人生只为追求个人财富、荣耀和地位,那么,支月英是失败的;如果人生从精神上来比收获,那支月英是富有的。她象一棵根繁叶茂的大树,扎根在奉新最边远的山区教学点,这些年来,浩瀚无涯的林海中印满了她默默耕耘的足迹,她用爱燃烧自己的青春,照亮了大山里孩子们前进的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死干”。她继续吐丝揉茧,为山里的孩子们织编着锦乡绸缎,燃放着无穷的余晖与光华,演绎着精彩的人生。  

稿源:江西文明网

作者:编辑:胡永平

  •   评论发表                                                      [>> 查看评论]
  • 用 户: 请文明用语并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相关报道

热点推荐

江西文明网版权声明

  •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文明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文明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文明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文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